南康全自动排线端子机生产厂家
突然想写写内娱最后一代女文青。
不是伤痛文学爱好者,也不是冒充建筑师的甲方业主。
全自动端子机,端子机,可以选择:
昆山兆科机械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工业机器人与智能设备的开发、设计、制造、销售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。
是真文青。
有两派代表人物,一个是用力派郝蕾。
另一个是郝蕾爱了二十年的周迅。
想起这个话题,是因为看了郝蕾那期《十三邀》。
关于郝蕾,我有句话一直想说又不敢说。
憋了一周,才想到一种高情商说法:
本普通观众觉得中年后的郝蕾,演什么都是郝蕾。
像高配版周一围,性转版金士杰。
我很难被她带入戏,很难通过她的身体,相信一个角色的存在。
只能看到一个演员在扮演一个演技高超的演员。
这是《亲爱的》里,一个丢了孩子的妈妈:
这是《春潮》里的角色:
一个社会记者,一个和母亲隔阂至深的女儿。
还有《浮城谜事》里,一个被丈夫背叛的妻子:
演技大拿的三板斧是,垂下眼睛,若有所思,眼眶微微潮湿。
不管对手演员对她说什么、做什么,她都不搭理。
仿佛和周围人不在同一个时空,灵魂和思想一直在别处飘着。
这种演法的反面,就是同片出现的赵薇和金燕玲。
《亲爱的》里,看赵薇演农村妇女,你不会想到演员本人是大明星,是资本家。
你只能看到一个不知所措,也可怜,也自私,想耍点小聪明的农村妇女。
还有《春潮》里的金燕玲:
本身是港台演员,但和群演站一起,活脱脱一个广场上和人抢地盘的大妈。
郝蕾不是,她一出场,就把我带出戏。
她用招牌式的迷茫倔强,告诉我,这只是一出戏。
好像她的每一帧都在提醒观众:我要飙演技了。
鉴于现在网友们非黑即白的思维方式,我得再强调一遍,我不是在吐槽郝蕾。
这只是一个普通观众在评论一种表演方式,不含好恶色彩。
演什么都是郝蕾,不是一句批评。
哪怕人们记不住她的角色,依然盲信她很会演。
这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魅力。
其实某种意义上,这种紧绷感和故弄玄虚,就是她魅力的核心部分。
郝蕾在《十三邀》里,个人魅力之强大,让许知远失去了存在感,访问也不像访问,像她的真人秀。
哪怕她在强词夺理,答非所问,你也愿意听她继续讲下去。
举个例子:许知远提起她偶像木村拓哉演政治人物时,居然从不翻传记。
郝蕾想替偶像说几句好话。于是她说:
“难道皇帝都是康熙吗?”
“难道我演武则天,还要专门去西安去她的墓地住两天吗?”
这些理论其实经不起推敲。
中国有四百多个皇帝,哪怕你在同一部戏里把四百多个都演一遍,一次也只能演一个人。
按照非文艺青年的逻辑,应该是演康熙就去读康熙,演崇祯就去读崇祯。
体验生活和读传记、了解人物背景知识也是两回事。
不过这个例子的重点,不是郝蕾说得对或错,而是她讲起话来的姿态。
大眼睛似笑非笑,直视对方,一副早看穿你五脏六腑的神情。
哪怕实际上她并不能看穿,开口还在用星座这种玄学来佐证她的判断。
但她就是有能力,让你没法在她身上挪开眼睛。
我总觉得郝蕾最好的角色,不在娄烨的电影里。
《颐和园》刚开机时,郝蕾感觉娄烨对她不满意。
她问娄烨:我哪里不如周迅?
娄烨回答:你不如她自由。
郝蕾上《非常静距离》时,说过一句名言:我不要名利,只想让我的名字印在表演教科书里。
一个永远想着让别人看出她很会演的演员,是无法获得自由的。
但我想说的重点是:用力派不一定比不过自由派,特别是在年轻的时候。
我觉得郝蕾演得最好的角色,是《少年天子》里的静妃。
一个只能用力演的角色。
静妃恨皇帝爱的女人,恨皇帝本人,恨太后,恨皇宫,恨大清国。
她的一生,都被以上这些给毁了。
和其他妃子吃对食时,郝蕾闭上眼睛,从后面搂住对方的脖子。
微微张起的嘴唇,暗示她的欲求不满。
然而说起话来,是咬着牙的。
她没有看她怀里的女人,而是看向斜下方,满脸恨意:她要这个皇宫里的每个人都不好过。
被太后发现吃对食,没有半点慌张。
梗着脖子,眯起眼睛,还是咬牙切齿,但嘴角带着讥笑回击:
我有什么好怕的,你还跟奴才吃对食呢!
静妃越是嘴硬,越是嚣张,越能反衬她只是个没有自由,也没人爱的可怜虫。
郝蕾演静妃时24岁,搭档邓超23岁,演娄烨的片子,都是这之后的事了。
她和邓超都是用力派演员。
最后一场对手戏,两人互相怨恨了几十集后,终于和解,互称“表哥”“表妹”。
夫妻情是没有了,变成了一种同情,大概是从对方的不幸里看到了自己的影子。
邓超和郝蕾对戏时,两人从额角的青筋,到大拇指弯曲的弧度,全身每块肌肉都在用力。戏剧感十足。
周迅就演不了这种角色。
你无法想象一个自由的灵魂,哭得五官都扭曲,求她又爱又恨的男人,再摸一次她的脸。
周迅那个时候,是忽闪忽闪大眼睛,就能把你魂儿勾走的精灵。
周迅《苏州河》剧照
好像没有她得不到的爱人,也没什么能禁锢她。
周迅和郝蕾都在90年代末,00年代初成名。
同一时期还有好几个演文艺片出名的年轻女孩,比如秦海璐、袁泉。
各有各的特点。
郝蕾是歇斯底里,是不疯魔不成活。
周迅是恋爱中的宝贝。袁泉一身知性书卷气。
袁泉《蓝色爱情》剧照
秦海璐像我们每一个普通人。但越普通,越接近生活的意向,才越文艺。
秦海璐《榴莲飘飘》剧照
各有风格,还没有重样的。
那个年代出产文艺范儿女演员,并不是因为70后更有文化。
她们的文艺气息是靠娄烨们的电影,或者《少年天子》那种能把皇权写成食人魔的电视剧传达出来的。
秦海璐可以演从东北小城到香港捞快钱的妓女。
郝蕾能全裸拍情欲戏。
也没人拿不停歇的恋情当成黑点来骂周迅。“恋爱脑”在她们年轻时,是褒义词。
演员的个性和她们演的片子一样,都有表达的空间,这才有了文青型女演员的集体式亮相。
可惜等郝蕾她们过了40岁,却没有给文艺中年发挥的空间了。
我们没法通过影视剧,看到文青长成文中后的样子。
只能在演员本人身上找范本。
二十来岁的周迅和郝蕾,代表了两种女文青的面相。
四十来岁时,又刚好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女文中。
2017年,周迅和电影频道合作,做了一个叫《表演者言》的节目。
这是个请资深演员来讲好演员标准的节目。周迅的身份是发起人。
可她讲不出一句完整的表演理论,只会不停说“我都是靠感觉”。
刚看时难免有点失望。
后来想明白了,周迅从来都没标榜过自己有文化。
她不是文青,她的艺术气息不是因为腹有诗书,是与生俱来的。
一直以来,都是文青一厢情愿在她身上自我投射。
郝蕾就是这种文青。
郝蕾在文章里写过,很长一段时间她嫉妒周迅的自由,那是她没有的天赋。
《香港有个荷里活》
现在只希望她比周迅活得长,这样她就可以演老年周迅了。
郝蕾也有周迅没有的东西,比如一好口才。
她可以和许知远从弗洛伊德谈到荣格,从木村拓哉谈到武则天。
话茬绝不落地,并且对自己的观点充满自信。
她变成了一个“表演专家”,在各种节目里不停输出演员应该这样、那样。
某种程度上,这两个人殊途同归。
她们都和年轻时的自己保持了高度统一。
周迅还是不善言辞,郝蕾还是那么自恋。
为防止饭圈思维,我再说一遍吧,这里的自恋不是贬义词,有强大个人魅力的演员,一定都是自恋的人。
文艺中年可以和文艺青年一样,有各种面相。
那波文青型女演员里,最让我意外的是秦海璐。
她上《表演者说》时,没像别的嘉宾一样,不停放大演员的作用。
她一直在用导演思维来解释演技是如何产生的。
按照她的观点,演技并不是因为一个演员多伟大而出现的。
其实是编剧、美术、摄影、剪辑等所有部门合作的结果。
所以她反对演员改剧本。
秦海璐也提到关于“演员都自恋”这个话题,她用的词是“人来疯”。
但当你演一个实实在在生活着的人时,你就得收敛“我要飙演技”的欲望。
许鞍华找秦海璐演《桃姐》时就说过,选她是因为她会控制自己的表演欲。
秦海璐和郝蕾一样能说会道,但好像观点不那么一致。
这大概也是为什么,看秦海璐演港漂,演养老院员工,演清洁工……
不管演什么,都能让人相信她就是活在那个环境里的人。
而郝蕾在电影里的角色总是飘着的,每一个都是郝蕾。
但相应的,秦海璐也没有郝蕾浓重的个人色彩,缺乏那种让人目不转睛的魅力。
再再再说一遍,没有高低之分。
她们是最后一波文青式女演员,正是因为她们赶上了最后一波允许演员有不同个性的时代。
全自动端子机,端子机,可以选择:
昆山兆科机械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工业机器人与智能设备的开发、设计、制造、销售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。